
今天公司安排「斷捨離」課程,覺得很新鮮、很有趣,而且覺得更加發現了自己🪴
我對物品一向沒什麼特殊想法,覺得方便、看了喜歡就好,我也有時候喜歡搜集物品的零碎,因為這些零碎角角可以變成某一天的有趣東西,例如:某活動、某畫作、某作品、某修繕的利器,不過也沒那麼誇張,通常喜歡搜集緞帶、各式材料、不同紙材。
但說到整理、分類,真是令我頭痛,在我看來,一樣物品可以有很多種分類方法,只是看需求面是什麼,所以光思考如何篩選、分類就足夠讓我停在那邊想大半天,所以我通常都放著,需要做什麼重大事項,才會一股腦處理。
今天從錢包的斷捨離開始,講師提到其實「手機」更是一個斷捨離的重要標的,否則手機不會容量越買越大、市面也不會出容量延伸的產品。覺得真的很對,所以我其實也沒特別想要把手機容量加大,覺得容量滿的時候,就是一個該清理的最低下限指標。
今天也進行一個很喜歡的橋段,就是實際讓自己在現場進行斷捨離,我最喜歡的就是直接現場動手做,感覺特別有臨場感。我先寫了覺得人生重要的八個項目,依序下筆優先順序的內容有:
1. 開心
2. 尊重
3. 互相的
4. 真心的、真實的
5. 我可支配的時間
6. 沒有天花板的
7. 有希望的
8. 不浪費努力的

經第一輪篩選後只能留下四個,於是我留下:
1. 開心
3. 互相的
4. 真心的、真誠的
7. 有希望的

也就是說,我發現自己竟在需有所取捨的情況下,我願意接受「被凌虐(尊重)、被支配管理(我可支配的時間)、被設有上限(沒有天花板的)、被迫進行沒效率(不浪費努力的)」的事情,覺得真是讓我嚇一跳,這些我以往認為的堅持,竟然第一關就被篩掉…,看起來這些都還是有東西可取代。
經第二輪篩選後只能留下二個,於是我留下:
3. 互相的
4. 真心的、真誠的

也就是說,在需有所取捨的情況下,我願意接受「不開心的感覺(開心)、沒有希望、被他人掃興的感覺(有希望的)」,覺得這真是更令我覺得訝異,原來我可以我的開心是有東西能取代、原來我討厭被掃興的這件事也是能被取代,或是其實我是可以忍耐的,只是看我要不要,好吧,我知道我其實辦得到。
而留下場上那兩張,是因為我真的蠻重視「互相」的感覺,你對我好的同時,我也想要對你好,而我對你好的同時,也希望你感受到我對你的重視,覺得那種彼此相互疼惜、相互疼愛的感覺,很感動,很珍惜那些重視我的人,我也渴求我承擔得起他對我的重視。
另一方面,我仍然把「真心的、真誠的」握在手上很緊,覺得那幾乎是我的根本。
最後一輪是只能留下一張,於是我留下:
4. 真心的、真誠的

選擇後的當下,真的有點想落淚,原來我始終追隨的其實只是真心、真誠、問心無愧的感覺,原來這個感覺的重要性大過於各種我可以忍受的不適、不開心,也知道說原來我可以忍受不開心、不高興,也在思考,是不是只要秉持著追尋問心無愧,我就能心無旁騖的把一件事情做好,等到事情做好的時候,其實中間心情變化也都無所謂了,就像爬到山頂一樣,成功達成時,中間的汗也都無所謂了。
而我也想到,這些喜歡、不喜歡的人事物,只要你真心誠意地表達,其實也只是需要渡過當下的尷尬感,當時間一推移、需求一改變、立場一轉換,這些喜歡、不喜歡的人也都很可能會變成好伙伴,過去再可惡的敵人也可以變成盟友,畢竟人時時刻刻在改變,無需為當下因心情而引發的好惡感,而打死了未來的機會、希望,人生在世、萍水相逢,沒那麼需要搞得你死我活,太麻煩了,自在就好。
最後講師邀請我們寫下達成的方法,也就是「達成真心的、真誠的方法」,我寫下「不要管別人、無視干擾」,其實換句話說,就是專注而已,覺得今天的一切舒服、感恩。


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重新詮釋自己特質的機會,換句話說,我們需要把既有觀點放旁邊,重新讓自己的特質有呼吸新鮮空氣的機會、讓特質暫時有其他代言人。
拋下病不病、拋下對與錯、拋下得體不得體、拋下道德不道德、拋下你原本的習慣與感受,現在起,請伸出雙手承接宇宙、光的能量,相信每件事情都有他更美麗、更溫柔的詮釋視角。
每每聽客戶、個案、友人說自己的故事,只要一提到「負向觀點」,我經常有想為他重新詮釋一遍的衝動,以前還沒這樣子,但因為已有自己的信念了,所以不由自主會以「重新詮釋」的方法來「區別你我」,區別你我是為了讓身體聽進去的是自己的語言,而非對方的觀點,這也是身體自我保護能量場的反射動作。
現今有許多因社會發展快速而產生的心理病,但這個「病」是否有其他的詮釋方式,想了很久,想到了,是因為我們對於「診治」這不適情況有「在時間內能治癒」的期待,當然會有這期待是因受限於生命有限的條件。倘若把這難受感拉開,並以更宏觀視野來看,會不會發現什麼亙古不變的道理呢?
回想以前過去所讀的歷史,改革肯定從器物開始,無論是制度、人文風氣與習慣的革新,肯定是排在器物改革之後。換句話說,現在就是處在器物改革的時代,光只是父母與我們僅一代差異,即因科技誕生劇烈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,不僅衝擊父母舊習,也大大考驗我們對新社會的詮釋,及其衍伸文化的適應。
更也因為如此,我們「主動更新」自己的觀點、「主動更新」詮釋視角的習慣,再加上暫時放下舊的框架(而非丟棄舊思維),則能讓我們走踏在新社會的潮流,更能屈能伸,可讓自己因配戴多種詮釋角度的秘密武器,讓自己面對各種失與得都有喘息空間、回頭修正重新來過的機會。
再回到上述提及的病,還會覺得自己病嗎?我想這或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現象,你我都只是這條生命洪流底下的一個生命體,面對颱風,我們趴下,面對地震,我們趴下,隨著世界變化而載浮載沉。因此,保有對各種經驗的詮釋彈性,是持續、平靜、自在生存於世上的必然趨勢,你準備好了嗎?

思考到底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,是要幫助到什麼程度?為什麼要幫助?而幫助的目的是什麼?真的有其必要去施行幫助?還是幫助只是一種包裝用詞呢?或其實意義不重要,只重要在當事人付諸幫助時,心中對自身的意義?
過去的我,對於「幫助」一詞的認知是得達到「不求回報」才叫幫助,也就是付出幫助的人為0實質收穫,才叫做幫助,但是發現其實社會與我想像中的不同,我開始重新思索何謂「幫助」,甚至覺得過去的我是否對「幫助」有過於美名的情況。
無論在哪些領域,都能看到幫助字詞的運用,從心理學書籍的「助人者」、宗教誓言的「助人」,甚至是家常話之間的「幫助」,其應用的很廣泛,我虛心接受這些幫助,也對於提供幫助者感到十分感激。
當我收下這些來自他人的幫助時,心中經常夾雜「些許愧疚感」,當我得知自己有這種症狀時,竟然收到「你需要認為自己是值得得到這些幫助」的人,我驚訝的是,我竟然反過來被指導我內心有對方認為類似自信缺陷的情況,我更疑惑了。
現在我也不想管別人怎麼想,而是想重新釐清、重新定義,在這社會提及的「幫助」,其實是「交換」概念,這也難怪俗話說「施比受,更有福」、「付出、獲得是同一件事」,因為付出的人更能成為「獲得」的先發制人,他總是能先掌握他想獲得什麼東西的決定權。
釐清「幫助」的接地氣定義後,我更理解社會的運作,變得更有底氣,尤其在協議、協商,甚至是生意上的買賣議價過程,會變得更能靈活運用自己、讓自己變得更能屈能伸,因為只要內心以「幫助」的視角出發,你會對你所說的話、提出的方案、提出的要求,都會覺得更加肯定你的中心思想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