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,非病,經重新詮釋是一種解脫
- 飛飛

- 7月4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重新詮釋自己特質的機會,換句話說,我們需要把既有觀點放旁邊,重新讓自己的特質有呼吸新鮮空氣的機會、讓特質暫時有其他代言人。
拋下病不病、拋下對與錯、拋下得體不得體、拋下道德不道德、拋下你原本的習慣與感受,現在起,請伸出雙手承接宇宙、光的能量,相信每件事情都有他更美麗、更溫柔的詮釋視角。
每每聽客戶、個案、友人說自己的故事,只要一提到「負向觀點」,我經常有想為他重新詮釋一遍的衝動,以前還沒這樣子,但因為已有自己的信念了,所以不由自主會以「重新詮釋」的方法來「區別你我」,區別你我是為了讓身體聽進去的是自己的語言,而非對方的觀點,這也是身體自我保護能量場的反射動作。
現今有許多因社會發展快速而產生的心理病,但這個「病」是否有其他的詮釋方式,想了很久,想到了,是因為我們對於「診治」這不適情況有「在時間內能治癒」的期待,當然會有這期待是因受限於生命有限的條件。倘若把這難受感拉開,並以更宏觀視野來看,會不會發現什麼亙古不變的道理呢?
回想以前過去所讀的歷史,改革肯定從器物開始,無論是制度、人文風氣與習慣的革新,肯定是排在器物改革之後。換句話說,現在就是處在器物改革的時代,光只是父母與我們僅一代差異,即因科技誕生劇烈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,不僅衝擊父母舊習,也大大考驗我們對新社會的詮釋,及其衍伸文化的適應。
更也因為如此,我們「主動更新」自己的觀點、「主動更新」詮釋視角的習慣,再加上暫時放下舊的框架(而非丟棄舊思維),則能讓我們走踏在新社會的潮流,更能屈能伸,可讓自己因配戴多種詮釋角度的秘密武器,讓自己面對各種失與得都有喘息空間、回頭修正重新來過的機會。
再回到上述提及的病,還會覺得自己病嗎?我想這或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現象,你我都只是這條生命洪流底下的一個生命體,面對颱風,我們趴下,面對地震,我們趴下,隨著世界變化而載浮載沉。因此,保有對各種經驗的詮釋彈性,是持續、平靜、自在生存於世上的必然趨勢,你準備好了嗎?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