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ree

今天忽然解開一個盲點:

掌握客戶的價值認定,進而打造專屬服務內容,才不會在死胡同裡打轉、弄了一身傷(事半功倍)


除了滿足客戶口中敘述的需求之外,還要以「他願付出的成本」來橫切查看、縱切確認他在「價值」上的期待為何,並以「符合客戶價值觀的刻度」為他量身訂做服務內容。


當受客戶委託銷售物件時,我們會查明區域、地段、地號、屬性、分區、現況等資料,進而分析標的物,但有時會「不小心一股腦過度用心」於「分析標的」本身時,身負客戶期許的我們還真的會不小心忽略客戶對「價值」的認定、感受。


無論客戶的地在哪、地多夯、潛在買家有多少,仍需把「付出努力」的根本依據,指向客戶的價值認定,只要花點心思就能清楚知道我們的努力方向;反之,若沒確認客戶的價值標準,即一股腦的橫衝直撞,也是會讓身為從業者的我們受了一身無謂的傷。


🪴白話文:


你的付出值5元,但在A客戶心中只值2元,在B客戶心中值10元,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什麼?只做客戶B嗎?錯,而是重新調整A、B客戶的服務內容。


重新釐清後,知道A客戶需要2元的服務內容,進而打造符合A客戶的2元服務內容,知道B客戶需要10元的服務內容,進而打造符合B客戶的10元服務內容。


不要被自己的5元認知所困住,服務內容本應當為客戶進行量身打造,以求真正「精準打中」客戶心中真正想要的東西,而非只是一廂情願的用你的想法愛客戶。


當然,更不要以「客戶不領情你想給他的愛」來對他勒索或抱不平,客戶通常都有家室了,不會被你情緒勒索成功的,哈哈 😄

ree

今天與設計師朋友聊到他替客人剪不動產銷售物件影片,他客人長期定居於美國、銷售美國房產。觀察片中的他以中文語言進行物件介紹,我開始思索其客群為何,且片中沒有提到物件價格,也讓我格外好奇他國不動產銷售的風氣、文化為何。


在台灣的銷售風氣,近年出現許多以「吸睛、搏眼球、搏新鮮感」的方式介紹物件,看過以kuso、變裝、模仿,甚至還有劇本演出都有。


我思考到底哪一種好呢?真正潛在客戶對影片的喜好是哪一種呢?還是其實真正潛在客戶的喜好不重要,反而應讓影片受眾從潛在客戶變更為同行呢?這樣或許還能增加同行合作的機會。

現在物件曝光的管道很多,而到底哪一種曝光管道最好呢?從過去張貼黃看板,到現在廣告線上化,到底哪一種最好?還是其實沒有最好,只有用起來最方便、自己最順手的方法呢?不過不管是哪種方法,肯定都比不過「面對面線下銷售」的方法可靠,我想這是至今亙古不變最實在、但也最花時間、最考驗資深程度的方法。


🪴盤點我所知道的管道:


1. 面對面線下銷售

a. 潛在客戶

b. 同業(地政士、仲介)


2. 張貼手寫看板


3. 架設印刷廣告


4. 網路線上廣告


a. 張貼於購買的會員網站

- 自己為管理者

- 需付高昂費用

- 近年有使用氾濫趨勢


b. 張貼於免費社群、社團

- 自己非管理者

- 內文不易追蹤管理

- 需以洗頻方式張貼


c. 張貼於自己經營的平台

- 自己為管理者

- 受制平台導流成效

- 近年被盜的風險高

- 須受平台政策牽制而改變

c1. 呈現方式:文字/影片/聲音

c2. 呈現位置:開設既有平台帳號


若我將物件放在我的網站

這樣如何呢?我還能寫自己的研究與評比?

我都花錢買網域了,何不好好利用呢?

ree

今天與建築業主聊天,覺得「終於」有比較足夠的談資與業主進行對話,唯有足夠的談資,才能讓問候、好奇橋樑搭的起來。


不同行業看事情的角度就是不一樣,儘管皆為「不動產行業」,但因該行業所負責的「階段」不同,所以有不一樣的切入點,聽業主講話還蠻有趣的呢!覺得好像在看一本書,至於書的內容就先讓我留在心中,慢慢咀嚼。


剛寫了對話紀錄並保存,在寫下來之後,更能回味所談的話的背後意義,有些意義不是當下所聽到的內容,而是觀察到其背後的想法、脈絡、堅持。


短短談話時間,得到很多市場氣息、社會轉變,也讓我更靠近「近半百年不動產行業的成長模樣」。此外,也讓我更覺得「原來肩負事業,以及維護共同打拼伙伴的情誼,是那樣的感覺」,覺得用心做事的人真的是扛起步步維艱的決策的總總壓力。

現在的我還嘻皮笑臉,也許我就是想窮盡這新人光環的各種效益,畢竟當一旦被配上責任盔甲後,大概就拿不下來了呢!謝謝這些總是能包容我問奇怪問題、也不擔心自己被冒犯的前輩,也許這就是傳承,傳承了心血、辛血、情誼、愛。


ree

  • istockphoto-2188547469-1024x1024-fotor-bg-remover-20250919232012_edited
  • Instagram
  • Facebook
  • Line

© 2025 by 飛的哲學‧實心幸福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