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ree

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重新詮釋自己特質的機會,換句話說,我們需要把既有觀點放旁邊,重新讓自己的特質有呼吸新鮮空氣的機會、讓特質暫時有其他代言人。


拋下病不病、拋下對與錯、拋下得體不得體、拋下道德不道德、拋下你原本的習慣與感受,現在起,請伸出雙手承接宇宙、光的能量,相信每件事情都有他更美麗、更溫柔的詮釋視角。

每每聽客戶、個案、友人說自己的故事,只要一提到「負向觀點」,我經常有想為他重新詮釋一遍的衝動,以前還沒這樣子,但因為已有自己的信念了,所以不由自主會以「重新詮釋」的方法來「區別你我」,區別你我是為了讓身體聽進去的是自己的語言,而非對方的觀點,這也是身體自我保護能量場的反射動作。


現今有許多因社會發展快速而產生的心理病,但這個「病」是否有其他的詮釋方式,想了很久,想到了,是因為我們對於「診治」這不適情況有「在時間內能治癒」的期待,當然會有這期待是因受限於生命有限的條件。倘若把這難受感拉開,並以更宏觀視野來看,會不會發現什麼亙古不變的道理呢?


回想以前過去所讀的歷史,改革肯定從器物開始,無論是制度、人文風氣與習慣的革新,肯定是排在器物改革之後。換句話說,現在就是處在器物改革的時代,光只是父母與我們僅一代差異,即因科技誕生劇烈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,不僅衝擊父母舊習,也大大考驗我們對新社會的詮釋,及其衍伸文化的適應。


更也因為如此,我們「主動更新」自己的觀點、「主動更新」詮釋視角的習慣,再加上暫時放下舊的框架(而非丟棄舊思維),則能讓我們走踏在新社會的潮流,更能屈能伸,可讓自己因配戴多種詮釋角度的秘密武器,讓自己面對各種失與得都有喘息空間、回頭修正重新來過的機會。


再回到上述提及的病,還會覺得自己病嗎?我想這或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現象,你我都只是這條生命洪流底下的一個生命體,面對颱風,我們趴下,面對地震,我們趴下,隨著世界變化而載浮載沉。因此,保有對各種經驗的詮釋彈性,是持續、平靜、自在生存於世上的必然趨勢,你準備好了嗎?

ree

思考到底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,是要幫助到什麼程度?為什麼要幫助?而幫助的目的是什麼?真的有其必要去施行幫助?還是幫助只是一種包裝用詞呢?或其實意義不重要,只重要在當事人付諸幫助時,心中對自身的意義?


過去的我,對於「幫助」一詞的認知是得達到「不求回報」才叫幫助,也就是付出幫助的人為0實質收穫,才叫做幫助,但是發現其實社會與我想像中的不同,我開始重新思索何謂「幫助」,甚至覺得過去的我是否對「幫助」有過於美名的情況。


無論在哪些領域,都能看到幫助字詞的運用,從心理學書籍的「助人者」、宗教誓言的「助人」,甚至是家常話之間的「幫助」,其應用的很廣泛,我虛心接受這些幫助,也對於提供幫助者感到十分感激。


當我收下這些來自他人的幫助時,心中經常夾雜「些許愧疚感」,當我得知自己有這種症狀時,竟然收到「你需要認為自己是值得得到這些幫助」的人,我驚訝的是,我竟然反過來被指導我內心有對方認為類似自信缺陷的情況,我更疑惑了。


現在我也不想管別人怎麼想,而是想重新釐清、重新定義,在這社會提及的「幫助」,其實是「交換」概念,這也難怪俗話說「施比受,更有福」、「付出、獲得是同一件事」,因為付出的人更能成為「獲得」的先發制人,他總是能先掌握他想獲得什麼東西的決定權。


釐清「幫助」的接地氣定義後,我更理解社會的運作,變得更有底氣,尤其在協議、協商,甚至是生意上的買賣議價過程,會變得更能靈活運用自己、讓自己變得更能屈能伸,因為只要內心以「幫助」的視角出發,你會對你所說的話、提出的方案、提出的要求,都會覺得更加肯定你的中心思想。


我們腦袋中都有一棟以價值觀興建而成的屋子,身心靈課程對價值觀如同裝修、維修、維護、保養、清掃工程,甚至對有些人來說是拆屋及重建過程,這過程如同打疫苗,為什麼打疫苗會發燒?因為疫苗提早在你染病前種在體內,讓你身體提早佈局、準備抗體,因此通常會經歷發燒過程。所以上完身心靈課程也會發燒嗎?


參與身心靈課程後,尤其是剛上完課的後幾天,如同施打疫苗後產生的發燒,當然你不一定會發燒,但你肯定得要沉澱、消化,甚至重新釐清我是誰、他是誰、我與他的關係、我為什麼在這裡、他為什麼在這裡、我為什麼認同、我為什麼苦惱、我為什麼喜悅等。


無論你幾歲、無論你的事業地位、無論你經歷多少風雨,這些因身心靈課程而習得的價值觀,對你既有的價值觀結構而言,無疑是一種外來的力量,比較敏感的人他腦內開始產生波動,小則如裝修、維修、維護、保養、清掃之感,感覺空間氛圍、色調不同,但還知道這是原本的屋子,但大則如拆屋、重建,感覺好像到了異國旅館一樣新奇、新鮮或格格不入。


身心靈課程有的談的深、有的談的淺,需視其背後是否有一套系統或宗教或經文而定,若只是在講「方法」,也許這門課程對你腦內波動不會那麼大,但若課程背後有龐大價值系統支持,那麼腦內波動可不容小覷。


在你的腦袋面對這些新來的價值觀時,會根據你本生的特質,而有不同反應,參照西洋占星星盤來看,與你的「上升星座」頗有關係。沒有哪一種反應是好的、優秀的,只有屬於你的反應,無論是欣然接受、好奇心發跡,或是質疑抗拒都是健康的,因為那些反應只是描述你面對「施工」的狀態。


不過飛飛鼓勵大家,我們學習的心態是這樣子,學習很好,但不要太快拋棄、放下原本辛苦打造出來的自己,而只是想趕上外在的學習進度、同儕進度,畢竟你有必要為自己重新在新舊想法上,仔細了解差異、探討原本的你是怎麼來的,而你為什麼現在又想怎麼去,共勉之。

  • istockphoto-2188547469-1024x1024-fotor-bg-remover-20250919232012_edited
  • Instagram
  • Facebook
  • Line

© 2025 by 飛的哲學‧實心幸福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