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5年來自我覺察議題漸趨蓬勃發展,拜於生活環境、機能的完善,使我們比以往更能好好享受外在的舒適;當外在舒適到一個程度時,大家開始轉向對心理議題的興趣,畢竟外在、內在總是得要有相當的指數,才不會失衡,因此,向內探索的議題發展快速,也開始有許多長期研究者站出來分享。
有時在想,每件事都有他的限度,達到限度時,自然會開始往另一邊發展,如同蹺蹺板,這也與「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」的概念有些類似,因此開始好奇向內探索有沒有極限,或此議題熱度趨緩的時間點?有的,猜想是等到發現討論為什麼討論到沒完沒了時,熱度開始退去,不過從現在看也還不知何時會是盡頭,就趁現在搭著這個文化一起認識更深、更有趣的自己。
誤會、誤解需要講開,講開的目的是為了知道彼此的不同,例如:習慣解讀的角度不同、感受與詮釋的方法不同,然後在知道彼此不同後,這話題即可結束。如想再探討,就會開始走向更深一層的自我覺察,這自我覺察即與本次發生的誤會、誤解無關,這變成只是好奇為什麼我有這個解讀習慣、為什麼我對於某行為的感受是如此等。
所有的爭執、不快都只是誤解,了解之後,話題即結束,剩下的只有寧靜與空白,過了一些時間後,即可再度讓自己開機、上工做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