適合與不適合議題真的很重要呢!不過這議題不見得人人都那麼有感,因為在一出生時,老天爺給大家的資源多寡不同,而這些資源多寡的不同,再加上你天生的特質,與你環境的其他人的特質,這些元素合在一起,綜合著你對此生的幸福感。
老天爺賜予你的資源,稱A,例如:父母、祖先。你天生的特質、喜好,稱B,例如:擅長、喜歡。你相遇的其他人特質,稱C,例如:手足、同學、同事、上司、下屬、鄰居等,而A+B+C=你對自己的幸福感覺分數。
幸福不幸福,都是當事人感覺而得來的,所以除了「老天爺賜給你的資源」之外,也就是我們俗稱「含金湯匙出生、含銀湯匙出生」的意思。再來就是得加入「人」的因素,也就是「你相遇的其他人特質」,這也就是我們常聽:「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」,擁有好人緣,煩惱自然少。最後就是「自己」了呢!俗話說:「山不轉,人轉」的道理,當「資源」、「其他人」都不如意時,與其說是你的問題,不如說「換個方式想會更好」,聽起來也更有力量。
來講適合與不適合,其實真要定義何謂適合、何謂不適合,還真的有一點困難,因為適合與不適合不是我說的算,而是依據你的感覺,但是感覺太多變了,姑且以「當下的自己是否感覺幸福」有關,如果當下的自己通常對於從事某事是感覺幸福的,那恭喜你,你的這個選擇適合自己,反之就不多說了。
前面提到「適不適合的議題,不是人人都那麼有感」是因為如果A、C的客觀條件不錯,那麼就算B再怎麼無法與A、C相容,B的幸福指數不一定會那麼低,但如果A不錯,但C不好,而就算B被A接納,而當事人做了一個特別需要C的「人緣」的選擇,那麼他就會需要付出代價,代價是承受「人緣」不好的辛苦,至於有機會等到人緣變好嗎?有機會,方法有二個,分別是「放棄並變更選擇」、「等待時機」,前者很好理解,就是換一條路走,後者的意思是風水輪流轉,總是會轉到你的時候呢!
適不適合的議題,與B的「你天生的特質、喜好」有關,倘若了解自己,就能為自己增加幸福感的機會,儘管在A不好時,也能因為了解自己,而幫自己做出親近好人緣、調和人際關係的選擇與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