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飛飛

要不要選擇善良

最近思考著「何謂善良」的問題,透過寫下心中的想法,重新釐清我對「善良」的定義,也想再一次學習如何解讀「善良」,深怕我誤會些什麼才是。


我認為「善良」是可以選擇的,我們可以選擇善良,也可以選擇不要善良,然而,我現在選擇善良,不代表我是個善良的人,因為我也可以在下一秒的時候,選擇不善良。更具體來說,覺得不能將人,以善良或不善良區分,因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善良和不善良的特質,但是我們與他人之間,之所以會有差異,是因為我們選擇善良的頻率、選擇保持善良的時間長度不同。

為什麼說善良是可以選擇的呢?我覺得那是一種態度,你可以決定要以什麼角度、心態來解讀眼前的任何問題,尤其是人際關係的問題。


既然善良是可以選擇的,那我們有哪些選項可以選擇呢?有兩種。第一,利他人,選擇對他人有利的解釋方式解釋,第二,利自己,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解釋方式解釋,但如果你問,若選擇一種對雙方都有利的方式解釋呢?也行,但我會將對雙方有利的解釋方式,歸類在「利自己」,因為如果真的想站在對方立場考慮的話,「利自己」的這件事,根本只是剛好而已,基本上會覺得不在乎才是,當然,若你反推回來,先考慮到別人,然後在釐清思緒的同時,發現也剛好有利到自己的時候,那就不在第一點「利自己」的範圍。


不過,我們會怎麼選呢?在選擇的那一個當下,我們拿什麼當作判斷基準呢?習慣吧,所以說,若選擇善良是一種習慣,那他肯定在過去施展「善良」時,有得到獎勵,才讓對方會想在下一次遇到狀況、類似狀況時,又選擇善良。不過這種狀況,有時候會讓身邊人覺得無解,身邊人的心境類似:「你怎麼老是又被人欺負?你怎麼老是又被佔便宜?你是不是覺得被佔便宜沒差啊?」,不過這議題先寫到這裡,以後有機會再從「習慣」談「我們選擇」的個性。


我們選擇善良,是根據自身習慣,依據有無意識區分,可分成有意識地選擇、無意識地選擇,前者指的是,真正的善良,後者指的是,真正的無知,怎麼說呢?當我們全盤了解眼前的事情,再加上做了正、反方的分析,做這些,都是要確保自己在資料蒐集已做足的情況,再下判斷,這樣的判斷才夠客觀,最後,我們在「有意識」地選擇,我們想站在哪一邊,而如果在這個時候,選擇了「利他」的解釋方式解釋,我覺得那是真正的善良。


當然,選擇「利自己」也沒什麼不對,每一種選擇都是合理、也需要被尊重的,飛飛在此想強調,有意識地選擇將他人利益擺優先的人,確實比較善良,但善良只是一種選擇的結果,沒有好壞之分。


但若在「沒意識」的情況下選擇善良呢?我覺得,那是無知。造成無知的原因,可能是因為沒有知識、常識不足,或是不知曉實情、事情看得不夠全面,也許從某個角度來看,他確實是善良,但他的善良是建立在無知的情況下,我認為那稱不上真正的善良。有時候,這種無知的善良,反而還會給身邊朋友帶來麻煩。


舉例來說,因為他的好心,答應幫你處理某件事情,但實際上,他是沒有能力做到的,他只是窮擔心著你需要幫忙、想安撫你的焦慮,所以先答應你,然後再來思考怎麼幫忙你,如果他有請到別人幫忙處理,那算他幸運,如果沒有找到人幫忙處理,那真的倒楣就是你了,嗯,這種是常識不足的無知。


所以說,下次在稱讚別人善良的同時,可以多想一下,對方是哪一種善良?如果是真正善良,那他的選擇、行為,確實值得讚許,但如果是無知的善良,不妨提醒對方,可以多讀點書、多聽點演講,再不然,多思考也可以,如果他真的勸不聽,那就遠離他吧,共勉之。

16





0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世界沒有永遠的愛情 只有願意選擇互相愛著的關係 只有願意選擇相信彼此的關係 以前常想:「有沒有什麼是永遠的?」例如,永遠的愛情、永遠的親情、永遠的友誼。仔細回顧前面的名詞,不難發現我們將「期待某事是永遠」的這件事,倚靠在「需要有他人」的前提之上,換句話說,我們將期待放在「自己無法掌握」的事情上。愛情,需要有另一人才能構成愛情,而親情、友誼也是如此,皆需有「至少另一人」才能構成條件。 不覺得「讓自己

現代人大概是太少互相稱讚了,才會那麼需要粉絲。如果「被別人羨慕」能治癒自己的「不幸福感」,那其實蠻好處理的,大家一起調整一下心態,大家就能一起感覺到幸福。 幾個月前,飛牛正逢工作轉換期,在工作轉換的過程,他留給自己一些假期,每當我下班回到家時,看到他一臉笑瞇瞇的樣子,總是覺得心裡不平衡,不平衡為什麼他可以這麼爽,而我得要在公司緊繃兮兮,三兩頭就跟他哎我好辛苦。 我的公司制度其實不差,待遇也不錯,而

bottom of page